脑科学日报|vDISCO:让动物全身透明的技术;Nat Comm | 决定食欲和肥胖的关键外周信号;全职带娃更容易抑郁?
科 学 时 讯
1,震撼!首个真正让动物全身透明的技术诞生:穿透骨骼、肌肉,挑战人类在解剖学的终极梦想
来源:DeepTech深科技
用 vDISCO 技术处理的老鼠神经系统(绿光部分)(图片来源:erturklab)
在 11 月初举行的 2018 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年会上,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的研究人员展示了一项名为 vDISCO 的技术,可以使死亡的小鼠变得像塑料一般,浑身透明而坚硬。通过向小鼠体内泵入纳米抗体,对特定的细胞类型进行标记,首次实现不破坏结构的情况下,真正透视小鼠细胞、组织及器官的状态以及之间的联系。
此项技术的实现,不仅可以将小鼠体内不同类型细胞的互作关系清晰准确的呈现在研究者面前,精准地定位动物体内特定组织的位置,更能揭示器官之间神秘的结构联系,如脑损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关系,为未来治疗创伤性脑损伤及中风提供新的思路。
阅读链接:
震撼!首个真正让动物全身透明的技术诞生:穿透骨骼、肌肉,挑战人类在解剖学的终极梦想
2,Nat Comm | 耶鲁杨晓勇组揭示决定食欲和肥胖的关键外周信号
来源:BioArt
2018年11月23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耶鲁大学医学院的杨晓勇组的论文Adipocyte OGT governs diet-induced hyperphagia and obesity。研究者通过研究在脂肪细胞的基因组中敲除营养感知蛋白OGT(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的小鼠,揭示决定食欲和肥胖的关键外周信号。
该研究以系统而扎实的代谢生理学与脂质组学方法,证实脂肪组织通过OGT控制的脂肪酸不饱和化和内源大麻素降解的级联反应,影响脂肪组织内源大麻素的含量与活性,从而决定通常意义的旺盛食欲与肥胖。
阅读链接:
Nat Comm | 耶鲁杨晓勇组揭示决定食欲和肥胖的关键外周信号
3,或比药物更“有效”!研究发现刺激脑部特殊区域可改善抑郁情绪
来源:生物探索
不久前,Cell子刊报道了一项新发现:当单侧刺激外侧OFC区域时,研究人员观察到中至重度抑郁症患者的情绪状态得到显著改善,经过刺激后大脑活动的变化与人们心情愉快时的变化非常相似。进一步的试验,作者得出OFC区域与情绪处理中涉及的几个大脑区域有着丰富的联系,这使得这个相对较小的大脑区域成为刺激疗法的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
阅读链接:
4,上一周,教科书被改写的次数有点多……
来源:学术经纬
箭头所指的就是肠道中的造血干细胞(图片来源:Megan Sykes/Columbia University)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更新。曾几何时,我们还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以为蛋白质是生命的遗传物质,以为物理学的大厦已经全部建成。但后续的科学发现,却一次次证明,探索自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人类的教科书,也一次次得到更新与改写。
蜘蛛也能给后代喂奶?蛋白质含量还是牛奶的4倍!
父亲竟能将线粒体DNA遗传给后代!
肠道还有造血功能?可能提供了人体10%的血细胞
阅读链接:
5,全职带孩子?那样更抑郁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一份研究显示,工作的妈妈比全职妈妈患上抑郁的概率要低,如果前者对自己所能完成的事情抱着现实的期望,而不是强求自己能完美地平衡工作和家庭的话,那她们患抑郁症的概率就要更低。
阅读链接:
阅 读 分 享
1,冥想行业报告——世界领先学术出版机构SAGE发布
来源:WEleader心引力
冥想,也被称作正念,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证实和量化了它的效果,去年已经产生了12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平均每10个美国成年人中有4人声称他们每周都会冥想。像谷歌、苹果、通用磨坊、高盛、安泰这样的大企业都已经在为员工提供了冥想课程。以下是本报告关键信息:
医疗保险领域巨头安泰称,员工参加正念训练后,平均每人为公司带来了每年3000美元的额外产出。
Headspace,作为近1000个冥想应用程序里的最大的一个,在2017获得了3670万美元的投资。它还与8个航空公司签约,为飞行途中的旅客提供冥想课程。此外,该公司还计划在公共区域设立电话亭大小的“放松舱”。
专家认为正念这一行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一些新成立的商业正念机构创始人表示他们正将古老的教学方式变得现代化,使之对大众更具有亲和性。
阅读链接:
2,陈霖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认知和计算的关系
来源:中国科学院院刊
总结近 40 年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经验,我们认为,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是:“认知和计算的关系”。认知和计算的关系问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 4 个方面的关系:
认知的基本单元和计算的基本单元的关系;
认知神经表达的解剖结构和人工智能计算的体系结构的关系;
认知涌现的特有精神活动现象和计算涌现的特有信息处理现象的关系;
认知的数学基础和计算的数学基础的关系。
阅读链接:
陈霖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核心基础科学问题——认知和计算的关系
3,时评:知识分子的震怒,毫无力量?!
来源:中国生物技术网
贺老板的行为艺术“基因编辑婴儿”震怒学界。140名艾滋病研究学者联名声明,300名学者十问,46位律师也联名发布律师声明;知乎上,海内海外名校和中科院各路科研大佬都亲自下海科普;网红教授们连发多条相关的博客;同领域的教授上课时语气带着火气;身边的生物人,从来不发朋友圈的都转了文章怒骂……然而学界密集回应,似乎只是知识分子们的情绪发泄。这让我想起100名教授证明爱因斯坦错了,当然这回,这些教授是碾压性的正确。但同样悲哀的是:人多,只是因为,没有力量。
阅读链接:
4,杨永信,你还在学早期神经外科实验那一套吗?
来源:解螺旋
本文给大家推荐一本关于Deep Brain Stimulation(脑深部电刺激)的书。许多人认为脑深部电刺激始于1987年的法国格勒诺布尔,当时Pierre Pollak和Alim Benabid通过向人的丘脑发送高频电脉冲来阻止人的震颤。事实上,早在三十多年前,杜兰大学的精神病学家罗伯特·希思(Robert G. Heath)就尝试过这种方法。
阅读链接:
科 学 人 物
富二代自掏腰包搞科研,拿过两次诺奖却称自己是“普通人”?
来源: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
桑格和胰岛素模型。图片来源:achievement.org
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坚持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就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笼子;一辈子只做了两三个课题,几乎没怎么发论文;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甚至连个教授都不是。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两次。
阅读链接:
审校:Simon
题图:摄图网
前 文 阅 读
1,脑科学日报|“蓝脑计划”发布首张数字3D脑细胞图谱;为什么回眸一笑总能“对上眼“?张锋创建基因编辑公司获FDA批准开展临床试验;
2,脑科学日报|扎心!又一心理学研究重复实验收官,仅能重复50%的研究;酒精依赖和精神疾病共享遗传基因;氯胺酮是精神疾病的“灵药”?。
Brainnews脑科学社群
添加管理员微信:brainnews_01,申请免费加入